无一中国高校入选ESI数据库中空间科学前1%
中国科普网记者史诗
日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了《中国高校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它以学术论文及相关数据为抓手,从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优势学科等各种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国高校的“坐标”,为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借鉴和数据指标。
据该报告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报告》以学术论文及其相关数据作为衡量一所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主要评价内容和指标,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高校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1%各学科排名变化情况”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有榜单予以支撑。“具体的标准是,一个学科领域里,所有发表过论文的机构有10000所,按被引次数降序排列,取前1%的机构列入ESI数据库。”李江称。
我国一直重视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早在去年,科技部就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简言之,创新人才,即主导科学家数量。《报告》显示,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的科学家数是人才层面的指标,并非学校有论文入选ESI数据库就一定起主导作用,因此,《报告》统计了200余所高校ESI论文发布的主导科学家数量,其中,清华大学以552位主导科学家高居高校榜首,浙江大学与北京大学分别以474位和460位主导科学家位列高校2、3位,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值得注意的是,华南理工大学以240位主导科学家位列第8,表现强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空间科学领域,尚没有中国高校入选。据统计,全球总共有500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中国只占100项左右。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曾表示,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严重依赖他国卫星数据的公开。因此,《报告》课题组建议,从学科布局战略上来看,中国大陆高校应该加快空间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尽早在空间科学领域掌握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