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前沿

从多元视角看待科学家参与科普的问题

时间:2018-04-27 来源:科普日报

  □ 王大鹏

  日前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篇报道显示,科研人员通过社交媒体宣传的科研论文增加了其被同行引用的数量。这对于积极地就科研成果开展科普的科学家来说是好消息,因为科普也可以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即传播了科学,又增加了论文的引用率。

  当前我们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科普中来,而如果谈及科普能够产生哪些益处的话,我们可以给出一系列答案,比如科普有益于科学本身,科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影响力及软实力的提升,科普有助于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等等。或者我们还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谈论科普能带来的益处。

  比如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组于2016年开展的一项针对科学家的调查就显示,受访者在很大程度上认同:科普有利于学科知识得到传播,公众对此领域的支持度就会增加;启发民智,推动社会进步;增加知名度以及获得同行的关注和认可,有利于自身发展等。当然,科研人员的反馈更多是集中于中观的层面。如果从科普对普通公众的益处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概括性地认为科普旨在“借你一双慧眼,让你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当前,有一大批热心科普的科学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与公众进行交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强调科普能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好处的同时,并未具体地谈及科普可以给科学家自身带来哪些益处,传统上我们对科学家参与科普的探讨更多地集中于责任和义务框架,因为“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从收益的框架或者视角来论述这个话题,即科学家参与科普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实际的收益,或者说通过参与科普是否能够反哺科研,进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当然,我们不是说责任和义务框架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强调应该从多元的视角来看待科学家参与科普的问题。既往的研究显示,通过参与科普有益于科学家自身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科学家参与科普有利于历练他们自身的传播技能。即便是在同行内进行的学术交流也需要良好的传播与沟通技巧,而通过参与科普则能够更好地提升相关的技能,因为科普要面临不同的受众,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特别是锻炼讲述科学故事的能力。

  其次,通过参与科普可以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在与公众交流以及沟通的过程中,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可能是科学家先前在研究中没有关注到但又十分重要的视角,因而参与科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启发新的研究思路,或者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再次,科学家参与科普有利于增加自身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增加科研成果的引用率。文献研究显示,相较于未被《纽约时报》报道的科研论文,被报道的科研论文的引用率增加了78%左右。这对于科研成果和科学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收益,而且国内相关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只不过这种现象在科学共同体内还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

  除上述可见的益处之外,科学家参与科普还有利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公众的认可,招募潜在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以及加深自身对相关领域知识的熟悉程度,等等。

  这里只是简单地谈及了科学家参与科普能够给科学家带来的一些益处,至于如何让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科普中来,并且让这些益处能够被他们所认同和关注,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

  随着有利于科学家参与科普的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学家参与科普的热情和激情的不断高涨,让科学家在科普中获得更多的益处无疑将有利于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科普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