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结直肠癌高发 三大“黑手”作怪
衣晓峰 记者 李丽云
调查显示,我国肠癌发病率和发病年龄目前正呈现“双上升”的趋势。从55岁开始,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持续走高,一般到80—8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
以上海为例,超过一半结直肠癌病例为70岁以上人群;而在75岁以上患者中,结直肠肿瘤每年以3.91%的速度持续攀升。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摄入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食物越发增多,加上日常“养尊处优”缺乏运动,由此导致肠癌这种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富贵病”发病率逐年提升。
老年结直肠癌发病隐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教授黄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老年人本身就是癌症的易感人群,其恶性肿瘤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随着老年人口数量比例的增高,其恶性肿瘤新发和长期存活的数量也将“水涨船高”,要争取早发现、早治疗,让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拥有长期生存率和较好的生活质量。
黄睿介绍,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反应较为迟钝,结直肠肿瘤生长较缓慢,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老年人最初的临床表现大多不明显,而在就诊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一般来看,肠癌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以大便习惯改变和血便、粘液便为主,其次为肠梗阻、腹部包块、腹痛腹胀、腹泻等;随年龄增长,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部包块、肠梗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对这些“蛛丝马迹”要格外警惕。
早期临床症状不容忽视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高龄老人结直肠癌以直肠、乙状结肠发病率为最高,其次为右半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老年人结直肠肿瘤一般在2—5厘米左右,肿瘤小于2厘米的病例较少。同时,临床以溃疡型较多见,其次为隆起型、浸润型及其他类型相对罕见。
针对上述情况,黄睿提醒,对老年患者消化道的轻微症状,如出现血便、粘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者,门诊及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仔细询问病史,及时给予相应的检查,包括肛门指检、全结肠镜、腹部CT等,以避免漏诊、误诊;同时还要加大科普宣教力度,让大众了解和认识结直肠癌。
黄睿指出,高龄结直肠癌患者Ⅰ至Ⅱ期占比较高,且以中、高分化腺癌为主,表明其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存在较好的预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根治性切除和获得较好的疗效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医疗技术和水平已经非常高,年龄早已不是手术的制约因素,术前合并症的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的监测与治疗,完全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的发生率,让老年人安享术后的“第二春”。
预防肠癌要“管住嘴,迈开腿”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结直肠癌的侵袭呢?黄睿告诫,从生活习惯的层面来讲,预防肠癌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这两点至关重要,因为遗传易感基因是改变不了的,但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加以防范。比如,戒烟限酒、减轻体重、控制血糖,以及多摄取新鲜果蔬等。平时要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如白菜、菠菜、芹菜和西兰花等;还要经常食用火龙果、猕猴桃、橙子等有利于通便的水果,以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肠道黏膜接触的时间,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此外,还需禁食辛辣、生冷、酸涩之品;对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及熏烤、油炸、腌制的食物也要敬而远之,以避免增加胃肠道负担,以及过多的亚硝酸盐对身体的伤害。
预防便秘能有效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因此很多人稍有大便困难的情况就用泻药来解决,黄睿提醒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药三分毒”,泻药虽然能帮助促进胃肠道运动,利于排便,但长期滥用会引起胃肠道蠕动功能的异常,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同时会对泻药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将导致更严重的便秘。黄睿指出,泻药只能在特殊的便秘或梗阻时,或者胃肠镜检查之前才可应用,是临时应急的药物,不能随意服用。
黄睿建议,老年朋友要增强定期体检的意识,争取每年都要做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应该每两年左右进行一次结肠镜的筛查,如发现直肠息肉或癌前病变,便于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