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要闻

河南最低调的高校在新乡 藏着很多“袁隆平式”专家

时间:2018-06-13 来源:豫记

  5年前,来自河南新乡一家名不见经传高校的教授,登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从习总手中接过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奖杯,这是该奖项设立30年来河南高校实现的零突破。获奖者茹振钢是河南科技学院的小麦研究所所长。对于河南科技学院,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这里却藏很多“袁隆平式”的小麦育种专家,为填饱中国人肚子贡献颇丰。

  

  育种业的“黄埔军校”大师如林

  培育出“中国第一麦”

  河南科技学院在哪儿呢?估计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不多。目前他有两个校区,本部在新乡市红旗区,另一个百泉校区在辉县百泉湖畔。

  他的名字听着像个高职高专,但却号称是育种业的“黄埔军校”,可谓大师如林。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向来是名校的象征和宝贵财富,对于河南科技学院来说也不例外。

  印象中的大师不是鹤发童颜就是风度翩翩,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是,在河南科技学院,如果不是特意提起,你很难会将一位皮肤黝黑、满面风霜的“农家汉子”与大学教授联系起来,这位寻常的“农家汉子”就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茹振钢教授。

  2013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总亲自颁发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茹振钢教授的“中国第一麦”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认定,这个奖,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设立30年来河南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茹振钢,现任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小麦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

  茹振钢

  一粒小种子,对于他来说是毕生的大事业。为了这个事业,他把实验室搬进了农田地头,用科技装满中国粮仓。

  30多年来,茹教授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和“矮抗58”等小麦新品种。特别是近些年培育推广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到2016年夏收,在全国已累计种植超过3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而“黄埔军校”的美名则来源于茹振钢教授的老师黄光正。

  上世纪80年代,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黄光正教授先后培育出百农221、百农3217、百农792等小麦良种。其中,百农3217被确认为我省小麦的主要推广品种之一,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黄淮地区的普通百姓因该小麦品种的高产而结束了几乎全年吃粗粮的历史。

  这一科技成果也荣膺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于是,小小地方院校赢得了育种业“黄埔军校”的美称。

  当然,河南科技学院的校园里,“农家汉子”还有很多。比如培育出“百棉1号”棉花新品种增产效益超过20亿元,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棉花育种专家王清连教授;研发出“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让百姓吃上放心肉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动物科学专家王自良教授……

  除了大师,这里还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遍布河南政界、科技界和企业界。

  比如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中共河南省委委员、省农科院原院长马万杰;河南省农业厅原厅长史孝孔;河南省政协农业委员会主任李柳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余学友;南阳市长霍好胜;“全国十大农村优秀人才”金新富;河南广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高天增等。

  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在百泉书院所在地

  历史文化积淀可谓厚重

  谁能想到,低调的河南科技学院背后有这么广阔的天地。

  大概老一辈的河南人端起饭碗的时候会想起这个学校,因为他的前身是颇负盛名的百泉农专,这个名字很多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民都知道。

  百泉农专渊源于我党建立的第一所自然科学教学科研机构—延安自然科学院的生物系,1949年8月,在豫北一隅的百泉湖畔扎根,始建名曰:平原农学院。

  平原农学院开学典礼留念

  大学多建于繁华都市,但独独这所大学建在山脚湖畔,而且一待就是四十年。因为这是历史上百泉书院的所在地,古有“辉县之胜在百泉,百泉之胜在书院”之说。

  百泉书院从五代末年创立到清代,历时近千年,名噪全国,在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两个历史时期,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被称为全国三大最高学府之一。

  千年之后,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平原农学院在此延续文脉,继承和发扬百泉书院的优良传统,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当时,平原农学院是平原省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也是原平原省的第一所农业本科学校,首任院长就由时任中共平原省委副书记、平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罗玉川担任。

  罗玉川

  罗老是白洋淀游击战时的著名领导人,也是有名的农林专家,调离平原农学院之后曾经担任国家林业部部长、中顾委委员等职。

  当时,有这么一位专家型学者的省委副书记任院长,足见大平原对农科专业人才的渴盼,足见历史对平原农学院所赋予的重任。

  尽管有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尽管有一大批学者大师云集,但当时简陋的环境下办学条件真的捉襟见肘。

  平原农学院创建时,源头之一的平原省立农业学校只有师生数十人,资金短缺,设备匮乏,很多教学工具都需要向地方借用。

  源头之二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演绎而来的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战争期间的颠沛流离与数次调整,情况也是相当困难。

  然而,面对种种困难,教学工作并没有停滞,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部分师生甚至借用附近的民房进行教学。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工具匮乏,学院曾经向辉县政府等借杉杆50根(1952年便字253号),向平原省农场借杉杆若干和大绳8根(1952年便字264号);施工人手不够,师生就在课余时间自己上阵。

  至今百泉湖畔还耸立着一座历经60年风雨而巍峨依旧的“志气楼”,这是当年的学长们自己动手建造起来的,建筑用石头是他们一块一块从辉县山上搬下来的。

  名号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

  1953年,随着平原省的撤销,平原农学院改建为百泉农业学校,那时候还是专科院校。

  畜牧兽医科第一期实习

  中共百泉农校学生党支部全体党员留念

  1958年升格为百泉农学院,变成本科院校。但是1959年,他又从本科降到大专,改建成百泉农业专科学校。

  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时期的学校大门

  到了1987年,再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今天看来取这么个校名几乎是不可思议,但试想在当年那个崇尚技术的年代,职业、技术、师范,这三个当中哪一个不是金灿灿亮闪闪?

  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更名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学院身标三个“金字招牌”,自然是吃香的金饽饽,更何况学院还有那么多“货真价实”的硬实专业,作物育种、畜牧兽医……

  时移世易,进入新世纪后,农业院校风光不再,而且众多的中专学校在校名前冠一个“职业”二字,摇身一变就升格成了高职高专。

  不信您可以扒拉着地图挨个数数,在河南全省18个地级市当中,有哪个城市没有一所以城市名字命名的职业技术学院?

  偌大的一所老牌名校,活生生就给淹没在了众多的“职业”学院当中,泯然于众校矣。

  招生就业办的老师不止一次给我们讲述因为校名而带来的尴尬往事:在南方某省的招生咨询会上,新乡的几所高校组团前去,专科学校的“平原大学”咨询台前围的水泄不通,而老牌本科的“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居然无人问津。

  学校招生受到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因为“职业”二字屡屡碰壁,痛定思痛的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始筹谋改名。

  传闻已久的河南理工大学被焦作工学院抢了去,据说已经确定了的河南科技大学又被洛阳工学院快手先得。

  最终,改了个不伦不类的河南科技学院。

  有洛阳的河南科技大学在,河南科技学院这个校名总感觉是那么的压抑,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校名与之前的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相比,明显响亮了许多。

  其实,不管名号多么响亮,关键是得有内涵。

  在河南的49所本科院校中,河南科技学院脚踏实地搞着自己的“冷门”,以自己的“特色”斩获国家级大奖,以自己的“接地气”解决了无数老百姓吃饭的问题。

  正如一棵千年的铁树,不开则已,一开就是一树飘着异香的璀璨银花。

  (图片来自网络)